赤洲:侏羅紀岩石遇上白堊紀恐龍

赤洲的地質概覽

赤洲是香港東北部的一個小島,地理位置在大埔海峽入口附近,屬於船灣郊野公園和香港地質公園,也是世界地質公園內。這裡展示了香港最獨特的地質形成之一。以下是對赤洲地質的詳細介紹:

 

地質環境

赤洲的岩石主要是沉積岩,包括砾岩和砂岩,屬於赤洲地層。這些岩石以其紅棕色著稱,源於鐵氧化物,並且是香港少數在火山活動停止後形成的沉積岩。


形成與年代

赤洲地層可追溯到晚白堊紀,約1億年前。這一地層在香港具有特殊意義,因為它代表了早白堊紀火山活動停止後的後火山沉積階段。這些岩石是在火山熄滅後形成的盆地中沉積的,來自河流和洪泛平原。


岩石學與沉積環境

赤洲地層主要由厚層砾岩和砂岩組成,夾有薄層的紅色粉砂岩。這些砾岩是由大型岩石碎片(卵石和鹵塊)組成,並由較小的基質支撐。這一地層被解釋為遠端沖積扇或近源河網平原沉積物,表明沉積物是由流經平原的河流運輸和沉積而成。


結構特徵

赤洲的沉積岩層向東傾斜,這影響了島嶼的輪廓,西側坡度陡峭,東側坡度較為平緩。赤洲斷層位於島嶼西側,向東南至西北延伸,對當地地質起到了重要作用,形成了現在的大鵬灣盆地。


 

海洞與侵蝕特徵

赤洲沿東海岸有多個海蝕洞,其中最大的是赤洲洞。島嶼崎嶇的景觀,包括懸崖和岩峰,是數百萬年侵蝕的結果。像「羊角頭」、「失落城市」和「眼鏡蛇攀山」這些地貌特徵是獨特風化海浪侵蝕模式的例子。


恐龍化石發現

2024年10月,香港宣布在赤洲發現了首批恐龍化石,這些化石屬於白堊紀,約145至66百萬年前。這一發現由中國科學院的脊椎古生物與古人類學研究所(IVPP)完成,初步確定為一種大型成熟恐龍。


侏羅紀時期的聯繫

雖然赤洲發現的恐龍化石屬於白堊紀,但該島的紅色沉積岩可追溯到晚侏羅紀,約142百萬年前。這些岩石屬於赤洲地層,以其紅色著稱,但在赤洲上尚未發現侏羅紀時期的恐龍化石。

 

文化和歷史意義

赤洲因發現恐龍化石而引起關注,這是香港首次發現此類化石,標誌著該島在理解該地區史前過去的重要性。此外,島嶼的風景曾被收入香港郵票中,展現其文化意義。


結論

赤洲是香港的一個地質瑰寶,提供了對該地區後火山沉積歷史的洞察。這裡獨特的紅色沉積岩,形成於1億萬年前,為我們提供了對該島地質過程的獨特視角。恐龍化石的發現更把赤洲地質歷史再向前推進。不論您對地質、歷史還是戶外探險感興趣,赤洲都是必訪的目的地。

→ 地質公園赤洲詳細指南

→ 預訂赤洲導賞團

返回網誌